经贸促进活动

Activi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对接 > 经贸促进活动

中国-拉美合作潜力虽大,但中企进入前要先做好“功课”

2021-09-02 02:20:24 观中国
摘要:中拉贸易的内容表明双方在商业领域的互补性强,但“一带一路”倡议似乎还催生了其他领域的互补性,例如,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对技术、资本和基础设施工程项目需求巨大,而这些正是中国的优势甚至过剩领域。

导读


中国和拉美国家经贸互补性强,产能合作潜力巨大,政治、经济联系不断深入。但由于双方文化理念和行事方式存在差异,中国企业在拉美“水土不服”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双方应增进相互了解,尤其是中国要发挥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助力企业融入当地。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经济特点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总结:发展落后、组织松散、潜力巨大、分配不均。中国正成为拉共体的对话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地区国家发出一致声音。


从政治上来说,中国对地区国家非常重要,但这种重要性却并未在地区国家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上反映出来。在谈判桌上,地区国家好像自己也不太清楚究竟能拿什么来和中国进行交换。相较而言,这些国家早在建国之初,就天然地和欧美西方国家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它们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于西方,民主制度脆弱,进而导致在政治上也依附于西方霸权中心。


相较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框架,中国显然不像美国那样把该地区视为自己的“后院”。这在拉美国家是个公开的论调,尤其是在地区主要出口产品价格飙升的本世纪头十年。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最近的政治进程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一地区已经陷入争议之中,正在失去同中国以及世界互动的机会。


反倒是中国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扭扭捏捏”,而是正利用美国“收缩”的机会大踏步向海外迈进。正因为如此,中国应该在拉共体-中国联合声明中,用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讲讲“一带一路”。


在拉美国家,中国企业的到来曾在许多行业带来冲击,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他们为何而来?有何战略?具体怎样行事?这些问题当地人有时候并不能正确理解。同样,中国企业在拉美开展业务之前,也需要先了解地区背景,以及面临的机遇。


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项目并不是全都取得了成功,这一点在部署“一带一路”框架合作时必须要考虑到。


这些投资项目至今不过十几年,由于地区各经济体、各行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当地合作伙伴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企业几乎在其试图开展业务的所有市场都带来了新变化。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中国企业的进入阶段还是投入运营阶段,对彼此不了解,会导致互信丧失,引发疑虑和争议,比如劳资纠纷以及中国企业对当地社区的影响等。这些方面对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经营非常重要,也反映出中国进军拉美正在为该地区注入新的活力。


对中国政府来说,新的当务之急是,要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来帮助中国企业和员工,发挥软实力,缓解企业在当地面临的政治和管理压力。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和它们在当地的合作伙伴在组织文化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一点在其与当地雇员和分包商的关系,以及与开展业务的当地政府的关系上就能反映出来。不同的工作文化,使得中国企业很难与他们想要开展业务的社区建立联系。


2017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中拉产能合作“3×3”新模式,即契合拉美国家需求,共同建设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的合作模式;围绕中拉合作项目,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这是中拉合作史上的重要一步。


如果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表现出更大的开放度和参与意愿,中国可能将在地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拉贸易的内容表明双方在商业领域的互补性强,但“一带一路”倡议似乎还催生了其他领域的互补性,例如,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对技术、资本和基础设施工程项目需求巨大,而这些正是中国的优势甚至过剩领域。


作者系阿根廷拉努斯国立大学中国政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