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结构深度变革、健康需求持续升级的当下,老龄化叠加慢性病与残疾人群体持续扩张的趋势明显,社会迫切需要提供更多专业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然而,目前康复医疗在发展中存在价格体系不完善、床位供给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服务模式待改善、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康复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今年两会上,如何破解康复医学产业发展的难题,产学研融合构建康养全产业体系,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多管齐下破解康复产业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于旭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多管齐下、对症下药,破解康复难题。
一是完善康复治疗价格体系,缓解患者经济负担。一方面,我国康复治疗项目收费标准偏低。以物理治疗中的关节松动训练为例,其中包含了专业康复医师的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每次治疗时的精准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目前每次收费仅20~55元左右,远低于人力、设备损耗、场地等成本之和。另一方面,康复治疗的价格体系长时间没有进行全面调整,许多新的康复项目不在医保支付范围,患者自费负担重。为此,于旭波提出,通过合理调整康复治疗项目收费标准、提高康复治疗项目医保可及性、探索建立康复治疗费用分担机制等措施,完善康复治疗价格体系,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二是增加康复床位供给,优化资源配置。于旭波提出,将康复床位建设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加大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优化康复床位资源配置,引导康复床位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广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便捷、可及的康复服务。
三是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目前,康复人才数量远不达预期。于旭波希望,扩大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完善康复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和细化康复医学专业内涵,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优化康复服务结构,适应多样化康复需求。目前的康复医疗服务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传统中医康复占比较高,严重创伤及重大疾病康复服务占比较少。于旭波提出,促进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融合发展,推动临床康复一体化发展进程,鼓励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及康复辅具产业,优化康复服务结构,适应多样化康复需求。
五是健全康复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据调研,目前超60%的康复医疗机构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及行业信誉。同时,信息化普及率仅30%,远低于医疗领域平均水平,导致诊疗流程繁琐、效率低下。此外,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数据无法互联互通,制约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于旭波希望,制定康复医疗机构质量控制标准,推广康复医疗服务信息化,健全康复管理体系。
整合资源打造康养综合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残联副主席(兼)、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提交了《关于支持建设康复学科生态体系的建议》,呼吁将康复医学升格为国家一级学科,并提出在温州打造产学研医融合的“中国康养谷”。
李校堃还建议在各地试点建设区域康复医疗中心,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一个康复医学的体系和网络。
“例如患者在大城市做完手术后可以在区、县甚至乡镇,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康复专业技能的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既减少病人家庭负担、提升幸福感,也能够盘活基层医院资源。”以温州为例,李校堃表示可以整合温医大以及温州地区康复康养领域优势资源,建设浙南区域康复医疗中心,提供覆盖全学科、全生命周期的医康养服务,推动服务半径向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浙闽赣城市群)渗透拓展。同时推动高校、企业、康复机构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3年~5年时间聚力打造“中国康养谷”。
据介绍,谋划中的“中国康养谷”将在温医大康复学科的基础上,争取在温州建设一家三级康复医院,打造一个康复重点实验室,引入康复相关企业,形成产学研医融合的康复生态圈。最终将“中国康养谷”打造成人才队伍强、技术力量强、辐射范围广的地区康复医疗中心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