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排名第二的国家,在拥有亚马逊雨林、安第斯山脉、丰富的矿产和淡水资源的同时,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作为OECD成员国和《巴黎协定》签署国,哥伦比亚需履行日益严格的环保和透明度义务。经济方面,哥伦比亚自20世纪以来,长期依赖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出口,经济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已无法满足在减少环境影响的同时促进经济繁荣、吸引投资、带来就业的需求。社会治理方面,哥伦比亚自2016年《和平协议》签署后,社会重建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国家焦点,尤其是在原住民权益保护、冲突地区经济复苏等领域,社会责任已被提升至战略高度。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哥伦比亚陆续出现的生态破坏、土地权冲突、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作为拥有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国家,在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多重需求与压力时,哥伦比亚开始了以ESG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哥伦比亚ESG发展定位
哥伦比亚将自身定位为“生物多样性超级大国”和“拉美清洁能源先锋”,依托全球排名第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推动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立志成为拉丁美洲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标杆。通过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能源转型与社会公平、外资吸引力与本土治理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包容性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
哥伦比亚ESG发展趋势
哥伦比亚ESG发展趋势正呈现出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引领、从单一环境治理向系统性变革的深刻转型。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动下,哥伦比亚政府将ESG原则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了一套具有哥伦比亚特色的政策演进路径。
该路径以国家能源体系改革为依托,将限制传统能源,推动清洁能源增长视为国家发展机遇和新兴产业战略核心,通过发展风能、太阳能等这类成熟度高、经济成本低,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能源项目。一方面大幅减少碳排放、避免环境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促进经济繁荣、吸引投资,带来更高的就业、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和更优惠的能源价格。
哥伦比亚ESG政策的发展趋势是通过清洁能源支撑再工业化的发展、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需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清洁能源维度下的ESG措施
哥伦比亚基于清洁能源维度下的ESG措施是构建一套融合技术创新、社会包容和制度保障的综合性体系。
一、环境方面
在环境方面,哥伦比亚政府打造了一套多层次、全周期的生态保护与低碳转型机制: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扩张计划2022-2030》设定了严格的生态准入标准,要求所有新建清洁能源项目必须满足环境效益大于其造成的生态扰动的要求;哥伦比亚环境部门还针对水电、光伏、风电等领域制定了各项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标准和生态补充政策;哥伦比亚矿能部创立了环境绩效与电费挂钩的定价机制,创造了电力市场自发性的环保动力。这些措施的系统实施,使哥伦比亚清洁能源项目的平均环境合规率从2018年的63%提升至2023年的89%。
二、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哥伦比亚将清洁能源发展与社会重建深度融合,构建了一套具有变革性的利益共享与社区赋权机制。政府通过《能源转型社会包容法》创造性地将“社会许可经营”从行业实践上升为法定要求,规定所有装机容量超过50MW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必须建立三重保障体系:在项目筹备期,开发商需完成强制性的社区沟通;在建设运营期,项目方必须将营业收入的一部分注入社区发展基金,以推动当地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能源转型可能带来的就业冲击,劳工部牵头建立了“公正转型技能中心”,为传统能源从业者提供风光电站运维、储能系统管理等培训,并在项目招标中设置本地用工配额。这些措施通过使清洁能源项目的社会接受度从2018年的54%提升至2023年的81%,推动项目周边社区人均收入增长37%。世界银行2023年报告特别指出,哥伦比亚的社区股权模式和冲突预防机制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社会维度的典范实践。
三、治理方面
在治理方面,哥伦比亚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构建了一套贯穿清洁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的ESG治理体系,将透明度、合规性和反腐败要求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2023年,哥伦比亚颁布了《清洁能源治理现代化法案》,首创了环境审批、资金流向、企业自律的“三位一体”监管架构,提升了清洁能源项目审批效率,实现了清洁能源项目资金流向全过程追踪,并强制要求上市能源企业设立具有独立决策权的ESG委员会。这些治理创新正在产生系统性影响:根据透明国际最新报告,哥伦比亚清洁能源领域的腐败感知指数从2018年的5.2改善至2023年的7.1;而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显示,哥伦比亚清洁能源项目的政策确定性排名已从拉美第6位跃升至第2位。这种以技术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以问责为后盾的治理模式,正在使哥伦比亚从资源依赖型经济体向规则驱动型绿色经济体转型。
中资企业参与ESG发展的机遇与风险
中资企业参与哥伦比亚ESG发展面临的机遇来源于该国能源转型的战略需求、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以及中哥两国在绿色产业上的高度互补。作为拉美地区ESG标准快速演进的市场,哥伦比亚在清洁能源、可持续矿业和绿色基建领域的需求与中资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产能高度契合。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哥伦比亚政府规划到2030年新增6GW光伏和4GW风电装机容量,这为中资光伏组件制造商、风电整机企业和EPC承包商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储能系统方面,哥伦比亚计划在未来5年部署1.2GWh储能容量以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尤其是在安第斯山区微电网项目中,储能项目因其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深受青睐,这为中资企业创造了进入市场的窗口期。更值得关注的是,哥伦比亚正推动采矿业的ESG转型,政府要求煤矿和金矿逐步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这为中国的光伏-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了特殊应用场景。
中资企业在中国积累的“光伏+民生”经验既符合哥伦比亚《能源转型社会包容法》的社区发展要求,又提升了项目综合收益。
另一方面,中资企业参与哥伦比亚ESG发展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风险挑战,这些风险根植于该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特征以及ESG监管的特殊性,需要企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准备。
在政策与法律层面,哥伦比亚ESG监管框架正处于快速演变阶段,政策的不连续性风险尤为突出,新政府上台可能调整清洁能源补贴政策或修订环境标准。同时,该国环境许可审批流程冗长且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各类许可的批复时间,远超预期,极大的影响的项目的正常开展。
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哥伦比亚要求严格的社区协商程序,由于文化认知差异和第三方组织干预,中资企业参与项目时可能遭遇强烈抵制;且中资企业惯用的高效管理模式常与当地劳工文化产生冲突;反腐败风险尤为严峻,哥伦比亚能源领域仍是腐败高发区,中资企业在设备清关、土地购置等环节容易陷入灰色陷阱,这些风险相互交织形成了复合型挑战。
展望
在ESG政策与实践快速发展的哥伦比亚,只要构建起属地化的ESG风险管理体系,培养熟悉属地文化的ESG专业团队,建立覆盖项目全周期的合规审计机制,开发适应社区需求的利益共享模式,获取国际机构合作ESG认证,中资企业就能凭借在绿色技术、装备制造和项目经验上的比较优势,在光伏电站、智能电网、电动公交等细分领域形成示范项目,进而塑造中国企业在拉美ESG投资中的领导力形象。这种战略布局不仅能够获取商业回报,更能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新标杆。
(作者张劲弓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王丹凌单位:中国电建地产集团西南区域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