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

Analysis report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别环境 > 分析报告

美国“大而美”法案,真有那么美?

2025-07-21 10:10:26 国际商报
摘要: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这一法案是其第一任期内核心政策《减税与就业法案》关键内容的延续,并通过税收减免与支出调整的“加减组合”,试图在经济增长、产业布局与财政平衡之间寻找新支点。

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这一法案是其第一任期内核心政策《减税与就业法案》关键内容的延续,并通过税收减免与支出调整的“加减组合”,试图在经济增长、产业布局与财政平衡之间寻找新支点。

政策组合

“加减对冲”的核心逻辑与措施落地

“大而美”法案的出台有着明确的政策延续性背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朗普第一任期颁布的《减税与就业法案》将于今年年底到期,而“大而美”法案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将这一政策延续并法律化固定化,“‘大而美’法案将特朗普1.0时期通过并将于今年到期的减税与就业法案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延续”。

从核心政策逻辑来看,“大而美”法案可概括为“双向调整”的对冲策略。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二级研究员白明分析,这一法案本质上是“有加法有减法”。据了解,在税收与支出层面,“大而美”法案呈现“富人减负”“穷人减支”的鲜明特征:企业税率从21%进一步降至15%,个人减税范围扩大至小费、加班费等收入类型,旨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刺激个人消费。

在支出结构调整上,法案同样延续“增支与减支并行”的思路。具体来看,法案一方面显著加大国防领域投入力度,同时同步增加边境安全相关的资金支出;另一方面则对社会福利领域进行缩减,减少近万亿美元医疗补助资金,并提高了“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的资格要求,将获取食物援助的美国公民年龄要求从54岁提升至64岁。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这一调整在未来10年内可能导致约1200万人失去医保覆盖。

对此,白明进一步解读:“减少社会福利本质上是减轻政府负担,而对企业减税则服务于发展美国制造业、吸引制造业回流的目标。”刘英也针对这一政策组合分析指出:“从对外加税到对内减税,对富人减负到对穷人减支,从国防开支增加到医保减支,可以说‘大而美’法案的内在逻辑就是希望通过各种对冲来实现平衡。”

内在矛盾

政策失衡下的争议与博弈

从立法进程看,法案的通关过程充满博弈:美国国会参议院7月1日以51票赞成、5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众议院7月3日的投票结果则为218票赞成、214票反对。然而,法案的艰难通过并未消弭争议,反而将其多重深层矛盾暴露无遗。

债务问题首当其冲。“大而美”法案将政府债务上限又提高了4万亿美元,而当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逼近37万亿美元。刘英指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未来10年美国初级赤字将从现有规模再增加2.4万亿美元,达到3.8万亿美元;若计入利息支出,总债务增量或将达到4.6万亿至6.2万亿美元,债务负担将进一步加重。这将使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率从2024年的123%至少提升10个百分点,赤字率也将从2024年的6.6%升至10%。叠加当下美债收益率飙升(今年5月一度超过5%),美国政府的债务压力愈发沉重。

社会层面,“劫贫济富”的政策倾向加剧了社会分裂。法案对企业和富人的减税力度,与对医保、获取食物援助的削减形成鲜明对比。联邦医疗补助(尤其是面向贫困和残疾人士的医疗保险计划)被大幅削减,SNAP计划也遭缩减。对于那些依赖食品券维持基本生活的贫困人群而言,这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困境。连锁反应下,医疗补助资金减少与参保人数下降还将导致医护人员岗位面临收缩压力。美国相关机构预测,未来10年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可能减少近50万个工作岗位。

产业政策的短视性同样引发争议。刘英表示,法案在新能源领域取消了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补贴,直接冲击相关企业生存——此前享受每辆车7500美元补贴的新能源车企,如今可能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与此同时,法案不仅未加强对化石能源的限制,反而放宽煤炭开采等传统能源领域限制,这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趋势相悖。这种政策倾向不仅阻滞了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发展,还可能拖累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进程。

潜在影响

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连锁反应

尽管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大而美”法案未来10年可每年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但专家和机构普遍持谨慎态度。刘英指出:“‘大而美’法案从根本上或许有利于促进美国经济增长,但法案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法案对福利的削减会增加底层民众的医疗支出,将获取食物援助的年龄门槛提高,也会降低民众消费能力,最终让社会变得更加撕裂和不稳定。”

随着法案进入实施阶段,其对美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将逐步显现,能否为美国经济找到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尚未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财政可持续性的考验、社会公平的再平衡、产业竞争力的重构压力,都可能在法案的实施过程中逐渐凸显。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010-67801068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