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

Analysis report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别环境 > 分析报告

美通胀隐忧再起 谁是最后的买单者?

2025-08-20 10:02:19 国际商报
摘要:8月7日正式生效的美国新一轮全球关税政策,正通过滞后传导效应为后续通胀埋下伏笔,而美国消费者最终将成为关税额外成本的实际承担者。

当地时间8月12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数据。数据显示,7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7%,与6月持平;环比上涨0.2%,低于6月的0.3%,从表面数据看,似乎呈现“通胀趋缓”的态势。然而,这一乐观表象实则暗藏风险——8月7日正式生效的美国新一轮全球关税政策,正通过滞后传导效应为后续通胀埋下伏笔,而美国消费者最终将成为关税额外成本的实际承担者。

关税落地:为长期通胀埋下诱因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美国通胀的平稳状态,更像是关税冲击全面到来前的“缓冲期”,并非通胀压力彻底缓解的信号。

从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结构来看,7月美国通胀“平稳”的核心支撑,源于非核心品类的价格稳定。具体来看,7月居住成本指数环比上涨0.2%,是拉动整体CPI的主要因素;食品、能源等价格波动较大的品类表现平稳,与关税直接相关的工业制成品价格暂未出现明显波动,这使得短期通胀数据未受关税直接影响。

更需警惕的是,美国的新一轮关税,已悄然为通胀上涨埋下“定时炸弹”。刘英介绍,8月7日生效的新一轮关税并非单一税率,而是细分为六档的差异化税率:第一档针对英国等国家,税率为10%,是当前最低档位;第二档覆盖日本、韩国、欧盟等多数国家及地区,税率为15%;第三档面向越南等地,税率为20%;第四档面向加拿大、塞尔维亚等国家,税率提升至35%;第五档针对缅甸、老挝等国家,税率为40%;第六档仅针对巴西和印度,税率直接升至50%,成为当前最高档位。此外,在特定行业关税方面,美国此前已对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对钢铝及衍生品、铜加征50%关税。

“美国制造业高度依赖进口钢铝、半导体等原材料,50%的钢铝关税将直接推高上游原材料价格。”刘英强调,企业不会自行完全吸收这部分额外成本,必然通过产品定价将成本转移给下游市场,只是这一传导过程尚未体现在7月CPI数据中——或需要半年以上的传导时间。而之所以美国通胀看似温和,这是美国对全球加征对等关税滞后90天执行,也就是关税还没加上来,关税还没来得及在CPI上体现出来。她进一步解释“滞后传导”的内在逻辑:物价从成本端向消费端传递,需经历企业消耗现有库存、调整供应链、更新产品定价等多个环节。从8月起,关税效应将逐步渗透至产业链各环节,预计第三季度美国通胀将明显抬头,第四季度上涨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机构预警:为通胀上行开启通道

目前,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已发出预警,明确指出关税成本向消费者转嫁是必然结果,新一轮关税将正式开启美国通胀的上行通道。

高盛集团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截至6月底,美国消费者仅消化了此前关税成本的22%;若新一轮关税持续实施,这一消化比例或将飙升至67%。报告同时预测,到今年年底,美国消费者将切身感受到关税政策带来的全面冲击。尽管此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喊话,要求高盛解雇相关研究团队,但高盛首席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梅里克尔仍坚持该机构的判断,并强调“华尔街主要机构对关税传导效应已形成高度共识”。

这一成本转移将直接反映在通胀数据上。高盛表示,截至目前,关税效应已将美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推高0.20%;预计7月核心PCE价格指数将再被推高0.16%,8月至12月期间还将额外增加0.5%。综合来看,这将使得12月美国核心PCE同比涨幅达到3.2%。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则从供应链角度补充预警:“当前关税上调幅度中,钢铝、半导体等行业50%的高税率对产业链冲击更为直接。随着企业前期为应对关税而囤积的缓冲库存逐步耗尽,价格传导机制正加速运转,后续物价上涨速度可能超出市场预期。”相比之下,瑞银集团经济学家的预测更为悲观,其表示“到今年年底,美国核心CPI同比涨幅将大幅升至3.5%”。

对于7月美国CPI数据,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称“事实证明,即便到了现阶段,关税也没有给美国带来通货膨胀,多数情况下消费者甚至没有支付这些关税”。对此,刘英表示,“关税增加的成本一定会体现在企业的商品定价中,最终100%会由消费者买单”。

7月美国CPI的“表面平稳”,难以掩盖关税埋下的通胀隐患。随着关税滞后传导效应逐步显现,美国消费者即将面临的或将是一轮持续且沉重的生活成本上升压力。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010-67801068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