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债抛售潮涌。上周,美国国债市场再次遭遇剧烈抛售,3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5月以来首次突破5.02%,10年期收益率攀升至4.595%,创近20年新高。
投资分析师林大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阐述了美债被抛售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一是通胀超预期引发市场担忧情绪,二是关税政策反复削弱投资者的信心,三是市场结构脆弱性、债务不可持续性及全球金融秩序重构共同作用。
通胀数据依旧居高,强化“更高更久”利率政策。6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7%,核心CPI升至2.9%,其中家具、家电、玩具等受关税影响的商品价格加速上涨。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警告称,关税将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推高通胀,可能使整体物价水平额外上升1个百分点。市场担忧美联储可能被迫推迟降息,甚至重新考虑加息,导致长期美债吸引力下降。
关税政策反复,加剧市场恐慌。2025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对多国商品加征最高125%的关税,引发全球贸易紧张。虽然后期该政策有所调整且未完全落实,但特朗普近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关税政策依旧让投资者担心,政策的不确定性会推高进口成本,还可能拖累经济增长,形成滞胀风险。威廉姆斯指出,关税已开始影响核心商品价格,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美国债务危机隐现,市场担忧财政可持续性。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的30%,甚至超过军费和医疗开支。此外,特朗普政府“大而美”法案中的4万亿美元减税计划可能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削弱投资者对美债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美债被抛售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意味着房贷、企业债等长期借贷利率将同步上升,可能抑制经济增长。道指、标普500等皆应声下跌,美元指数也一度跌破99.2370,创2021年以来新低。林大辉说,短期内,抛售压力仍将持续。
展望后市,政策博弈决定着市场方向。
尽管市场仍预期2025年可能降息两次,但若通胀持续高企,美联储可能被迫维持高利率更长时间。此外,若特朗普政府8月1日实施新一轮关税,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胀,迫使美联储采取更强硬立场,加剧债市波动。
长期而言,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加速。林大辉说,中国、日本等主要债权国持续减持美债,沙特对中国石油人民币结算占比升至45%。若美债信用持续恶化,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美元霸权体系走向衰落将成趋势,多极化货币体系正逐步形成。”
美债市场的动荡不仅是短期利率的预判问题,更在于对美国财政政策、贸易冲突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担忧。若通胀未能有效缓解,美债收益率或进一步攀升,全球金融市场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