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联储副主席米歇尔·鲍曼和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上周主张降息25个基点后,越来越多的“鸽声”开始出现。
旧金山联储主席:今年可能降息多于两次
深圳《证券时报》报道,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近日表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国就业市场正在走软,并且没有证据表明关税引发的价格上涨正在广泛渗透到通胀数据中。
她表示,降息的时机正逐渐临近,尽管她对7月的政策决定感到满意,但对反复做出相同决定感到越来越不舒服。戴利认为,美联储预测的今年降息两次(每次0.25个百分点)的幅度仍然是合适的,重要的是是否降息,而不是何时降息,并可能实现多于两次降息。她指出,如果通胀回升或就业市场反弹,降息次数可能少于两次,但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需要降息超过两次。
戴利认为,非农数据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市场极度疲弱,但综合多个就业市场指标来看,就业市场相比去年确实在明显走软。她强调,如果美联储等待过久以确认通胀不会出现传导效应,那将为时已晚。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9月降息已成定局,但戴利说:“我会倾向于认为,今后每次会议都是思考政策调整的即时会议。”戴利称,年内进行两次25个基点的降息看起来仍然是一个适当的重新调整,重要的是是否在9月和12月都降息,而不是降息是否会发生。
《上海证券报》报道,4日,受乐观市场情绪提振,欧美股市全线收涨,德国DAX指数、法国CAC40指数,道指、标普500指数均涨超1%,纳指涨近2%。上周美国非农数据再添美国经济放缓迹象,市场押注美联储将实施降息救市,这引发了资金逢低买入,推动美股大涨。其中,芯片股领涨,英伟达股价再创收盘历史新高。
美联储为何“鸽声”嘹亮?
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近期,市场对美联储在9月议息会议上降息的预期显著升温,其直接触发因素可归结为两条主线。
第一,议息会议本身释放的鸽派信号骤然放大。7月会议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虽以9票赞成、2票反对的结果维持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不变,但出现两名票委投下反对票的情形——为1993年12月以来首次,标志着委员会内部鹰鸽阵营的裂痕已公开化。
第二,会议后仅隔一个工作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7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弱于预期,且5月、6月数据被同步大幅下修,令“二季度美国经济仍稳健”的叙事出现明显裂缝,美联储“暂不降息”的论据随之被明显削弱。
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对分析称,美联储内部“鸽声”渐起,与美国当前经济基本面转差有关。虽然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表现尚可,但考虑到关税政策的滞后效应,可能掩盖了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部分领域增长压力正在加大,如制造业复苏疲软,约占GDP一半比重的服务业消费增速也逐渐回落等。为避免过度紧缩风险,美联储立场有所软化。此外,非农就业数据的大幅下修也表明美国就业市场正在走软,美国经济可能并不像GDP数据看起来的那样好,就业、消费等领域的变化促使美联储官员开始考虑降息,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尽管7月美国平均时薪环比与同比增速均有所回升,显示通胀压力边际上抬,但董忠云认为,相较于就业数据超预期走弱所揭示的经济动能放缓,当前的通胀压力尚不足以成为继续按兵不动的充分理由。因此,眼下市场几乎一致押注美联储将于9月启动降息。在9月会议之前,仍有7月CPI、8月CPI、7月PCE以及8月非农就业数据待公布。除非8月就业数据显著超预期回暖,且7月、8月通胀数据同步显著超预期上行,否则9月降息已是大体上难以逆转的基准情形。
在王有鑫看来,根据目前的情况,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较大,当前市场甚至开始讨论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虽然“鸽声”开始增多,但美联储官员在评估经济状况和通胀走势时仍较为谨慎,担心较大幅度放松立场会给市场错误信息,刺激需求,导致通胀反复。下周即将公布的通胀数据和下一次的非农就业数据,将为美联储判断经济走势提供更多信息,美联储将综合相关数据变化做出政策抉择。
“双重使命”如何抉择?
面对劳动力市场走弱、通胀压力升温的困境,美联储实现“双重使命”阻力重重,通胀和就业孰轻孰重?
王有鑫表示,美联储的“双重使命”是维持物价稳定和实现充分就业。美联储前期主要聚焦于遏制通胀,因此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随着经济和就业市场放缓迹象显现,美联储逐渐加大对就业市场的关注,开始考虑放松政策立场。
今年早些时候,经济学家担心关税会导致美国通胀率飙升。尽管一些对进口敏感的领域出现了价格增长,但到目前为止,整体通胀增速较为温和,就业市场放缓,经济压力增加。
在董忠云看来,对美联储而言,理想的货币政策是在维系物价大体稳定的同时,实现经济温和增长。美联储的当下困境在于“滞”与“胀”同时出现:一方面,美国通胀的黏性仍在,加征关税又可能在未来形成新的价格脉冲;另一方面,美国的就业超预期恶化,二季度以来的“经济韧性”叙事在最新数据下越来越难以维持。
前瞻地看,董忠云表示,美联储政策路径大体可归纳为两种情景:关税冲击对通胀推升作用相对可控,就业指标继续恶化——美联储最早或于9月重启降息周期,年内累计降息约75个基点,随后延续渐进宽松政策;关税引发通胀二次反弹——美联储将被迫将高利率维持至2026年,美国经济“硬着陆”风险明显加大。
尽管7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仍按兵不动,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也重点提及关税的通胀传导风险,但“通胀高于目标+就业稳健”这一组合叙事,在就业超预期恶化和通胀并未明显失控的数据组合下已显单薄。综合当前可得数据与美联储官员表态,董忠云认为第一种情景发生的概率更高。当前时点来看,除非8月就业数据显著超预期回暖,且7月和8月通胀数据同步超预期大幅反弹,否则9月降息是大概率事件。
需要警惕的是,经济数据具有滞后性,在数据依赖模式下,美联储也面临行动过慢的风险,但预判出错也很糟糕。王有鑫提醒,在数据依赖模式下,美联储存在行动过慢的风险。经济数据具有滞后性,等数据明确表明经济存在问题时再行动,可能会错过最佳时机。但预判出错也同样存在风险,若过早降息或降息幅度过大,可能会刺激需求,使通胀再次抬头,影响过去几年的政策效果。因此,美联储需要动态结合各类数据和内外部形势变化,对经济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灵活调整政策。
董忠云分析称,就业和通胀等关键指标普遍存在滞后于真实经济拐点的情况,后续也常常面临二次修正。在美联储当前依赖数据的决策框架下,这种滞后性确实带来了行动过慢、错过最佳政策调整窗口的风险。然而,完全转向基于预判的宽松或紧缩政策同样充满危险。如果依赖的模型假设失误,货币政策反应不当,很可能将通胀推离目标轨道,或将经济拖入本可避免的衰退,2021年美联储坚持“通胀暂时论”,误判导致行动滞后,这就是一个教训。
因此,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逻辑是:宁可牺牲行动时点的精准度,也要力求避免方向性的根本错误。同时,美联储也通过加强预期管理来部分弥补政策精确度的不足,即利用前瞻性指引、点阵图发布以及密集的政策沟通,引导市场提前消化政策路径。
特朗普:贝森特已婉拒出任美联储主席一职
香港中通社报道,特朗普5日表示,贝森特已婉拒出任美联储主席一职。
《华尔街日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考虑在9月或10月之前选定并宣布鲍威尔的继任者,“而特朗普对鲍威尔的愤怒可能会导致他在今年夏天的某个时候更早地宣布继任者人选”。特朗普考虑美联储前理事凯文·沃什和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
此外,知情人士透露,有人推荐财政部长贝森特作为潜在候选人;其他竞争者包括世界银行前行长马尔帕斯和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
据悉,由于新任主席要到明年5月才上任,因此今年夏天或秋天宣布人选将比传统的三到四个月的过渡期早得多,提前宣布人选可能会让候任主席影响投资者对利率未来走势的预期。
作为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任期将于2026年5月结束。据报道,特朗普8月5日再次批评鲍威尔降息太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