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澳大利亚央行9月政策会议纪要及相关经济数据,描绘出一幅复杂的经济图景:一方面,澳央行在控制通胀和维持经济增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引导经济走向“软着陆”;另一方面,潜在的通胀压力与商业领域的谨慎情绪,为其未来的货币政策路径平添不确定性。当前,澳大利亚央行的核心策略则是“依据数据审慎决策”,在多重挑战中寻求微妙的平衡。
尽管澳大利亚的通胀率已回到2%至3%的目标范围内,但通胀上行风险犹存,这也是9月会议决定维持利率在3.6%不变的首要原因。
会议纪要明确指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已连续两个月加快,这一趋势可能导致整体通胀率超出工作人员的预测。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波动性较大的住房和市场服务价格持续上涨,预示着第三季度的通胀数据很可能再度超出市场预期。澳大利亚央行内部担忧,如果这种“通胀高于预期”且“劳动力市场基本稳定”的局面持续下去,可能意味着经济中的总需求超过了潜在供给,原有的经济平衡假设需要修正。
此外,来自商业层面的数据也佐证了通胀的顽固性。西太平洋银行资深经济分析师曼塔斯·瓦纳迦斯援引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调查报告指出,虽然劳动力成本增长略有放缓,但企业投入成本仍在上升,导致产品价格在过去三个月上涨了0.8%。这种成本传导压力,可能使全年通胀率难以稳定在央行的目标区间之内。澳大利亚央行行长米歇尔·布洛克也特别强调,服务业通胀依然“黏性”十足,成为抗击通胀战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澳大利亚央行之所以有能力按兵不动,得益于一系列积极的经济基本面支撑。
目前,失业率维持在略高于4%的历史低位,劳动力市场状况被描述为“略偏紧”。布洛克对此评价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失业率还不错。通货膨胀又回到了正常范围。我们的处境很好。”这番表态充满了信心。
但商业领域的乐观情绪并非毫无保留。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调查显示,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远期订单在9月出现下滑,表明当前向好的贸易环境可能缺乏持续性。另外,企业库存水平已升至近期高点,高库存会抑制未来的生产和补库需求。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资本支出意愿有所减弱,这意味着商业环境需要得到更持续、更确定的改善,才能激励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最为关键的是,尽管商业状况改善,但用工指标却不升反降,说明企业并未通过扩招来应对变化,对未来的招聘计划持观望态度。
除了内部隐忧,外部环境同样充满变数。布洛克特别强调了全球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包括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中国需求的放缓。这些外部因素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前景增添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