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非洲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其能源需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尽管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由于技术和市场的限制,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与消费国,已在光伏、风电等领域确立了全球领先优势。与此同时,非洲的电力短缺现象普遍,可再生能源投资需求巨大。因此,中非合作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市场动力。然而,在推进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非洲国家的不稳定性带来的国别风险、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的电力产业滞后,以及中国企业在非洲工程投资中存在的投资少、观望多下手少、金融工具应用水平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通过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公正的能源转型、鼓励可再生能源融资来源多元化、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为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建议中非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非洲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可再生能源因受到技术和市场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得到开发,目前非洲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不到全球2%。据IEA测算,如果能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到2040年,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将满足非洲40%的能源消费需求。非洲大陆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和电力短缺的普遍现象为中非合作提供了资源条件和市场动力。然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进行可再生能源投资仍面临挑战。
一、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发展主要障碍
一是非洲国家的不稳定性带来国别风险高企。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大量国家在现代意义上的诞生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殖民主义的独立斗争,这些非洲国家之间国界的形成往往不是历史、民族、宗教、地理等因素的自然发展结果,而依然保留殖民时代的烙印。这导致非洲大陆的国家数量多、区域交流形势复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非洲国家独立后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相互之间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包括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国际投资者看来,非洲整体的国别风险偏高,直接推高了项目投资成本和预期收益率,大量国际投资者被迫通过要求非洲国家提供主权或类主权担保的形式来缓释或转移风险,又进一步恶化了非洲国家的债务压力,实际上降低了项目的可投资性,反过来对后来者的投资信心和最终决策形成压力。
二是非洲国家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带来电力产业滞后。非洲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北部非洲和南非之外的大部分非洲国家在电力全产业链上均存在严重的滞后。一方面,大部分非洲国家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对国内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详细勘察,无法以此为基础形成稳定、可执行的电力发展规划;另一方面,非洲国家历史上长期以来习惯于政府主导的电力投资,薄弱的财政实力导致其无法因地制宜发展稳定的基荷发电站、完善的电网装置以及商业可行的售电模式。
二、中国企业参与对非投资存在不足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与消费国已建成了一套较完善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我国在发电、运营、电网、电站工程建设、电力设备制造等领域,均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优秀企业,逐步打造出完整的全产业链硬件生产能力、较强的自主技术开发实力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既有分工也有竞争的良性局面。从早期的国家间电力领域援助,到后来的工程承包、设备出口,再到目前以投资运营为引领、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非洲一直是中国电力产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但中国电力产业相关企业在非洲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工程多、投资少。整体来看,中国电力企业在非洲长期以工程承包为主,以投资形式参与电力项目较少。2010—2020年,中国电力企业在撒哈拉以南非洲37个国家承建或正在计划承建电力项目,涉及项目总数超过200个。但在投资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并网型电力投资控股项目仅有7个。而对于一些专业对非投资机构来说,投资标的的匮乏与其作为财务投资人无法单独投资的矛盾,构成了中资金融机构在非电力开展股权直接投资的最大制约。
二是观望多、下手少。长期以来,中国境内以“五大四小”(或“五大六小”)为代表的电力开发商在国内和海外发达地区有良好、稳定的投资收益,对非洲地区的电力投资项目存在不了解、不感兴趣的情况,风险偏好非常谨慎,观望多、下手少。近年来,五大开发商海外战略逐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向,但距离非洲的可再生能源类投资项目落地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
三是金融工具应用水平低、中资金融服务跟进慢。与欧美和中东电力开发商相比,中国企业在非洲参与电力项目投资,往往受限于经验不足、制度制约等因素,缺乏对创新金融工具的应用和把握能力,且基本无法得到中资银行、信用保险机构给予的灵活方案支持,长期依赖固定的进出口银行优惠贷款和中国信保海投险产品,与海外竞争对手相比资金综合成本偏高,在新建绿地项目开发和大型并购项目上都缺乏竞争力。
促进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建议
当前非洲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潜力巨大,尽管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较小,但近十年来发展速度较快,投资需求增长明显。提出“促进非洲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原则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在非洲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能源可及、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为了吸引更多国际社会的绿色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创新更多融资工具,非洲地区还应更多吸纳国际规则,不断完善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可再生能源投融资体系,促进更多可再生能源投资及项目在非洲落地。
一是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营造稳定可靠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包括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提供税收优惠、补贴和贷款支持等措施。增强非洲国家债务管理能力,贷款优先用于可再生能源项目。
二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公正的能源转型。鼓励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优化退出机制,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
三是鼓励可再生能源融资来源多元化。以公共资金为基础,发挥国际组织和多双边金融机构的作用,探索混合融资、无追索权融资、结构化融资等模式,吸引更多私人资本参与,有效利用财政资源,形成资金合力。
四是注重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可再生能源投融资责任意识。激励资本为低排放、环境友好和提高气候韧性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资金。鼓励公共和私营部门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开展负责任的商业活动,促进非洲低碳发展。
五是鼓励参考国际公约和国际规则的共同内容。将可持续投融资关键规则融入非洲各国投资过程中,更好促进融资和发展的包容性,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实现合作共赢。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社会投资,提供先进技术和技术支持以加强能力建设。
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一、推动中非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投资和合作质量的最大化
搭建政府间合作平台,加强项目发展规划。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政府间专项合作机制。在中非合作论坛期间或者单独发起中非可再生能源投融资合作倡议,明确阶段性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目标,并配套提出相关金融机构的资金安排,包括融资银行、基金、信用保险的融资支持专项额度。二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资源禀赋良好、需求迫切的国家,通过“一国一策”形成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在资源勘测、电网规划、产业布局、技术合作等多方面开展国别开发,再创“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外交”模式下的中非合作辉煌。
推动非洲主权风险管理优化,促进东道国债务可持续。一是中国作为非洲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的重要参与方,秉持南南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充分考虑非洲国家的合理诉求,积极推动非洲国家主权债务重组。二是强化非洲项目的主权债权国别限额管理,在融资授信时充分考虑东道国债务可持续性和项目商业可持续性,保障项目获得融资的同时不给东道国带来沉重的发展负担。
二、发展金融创新,完善融资合作机制,汇聚多元化融资合力
一是将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纳入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伙伴关系,在中非政府合作机制下形成项目储备库,通过行业协会等增强项目推动落实的协调性。二是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强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合作,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三是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丰富可持续融资产品和服务,有效调动私人资金、投资基金、债券融资等多元方式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四是积极推动人民币和当地币在内的混合币种贷款,有效避免汇率波动风险。
三、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
加强本地化投资能力,实现多方互利共赢。鼓励中资企业更多承担发起项目角色和项目投资人,贯彻“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可持续原则,加强与当地电力公司、本土投资人、融资机构和咨询公司合作,增加本土化要素。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场景。
一是大力开展自备电站建设。在矿产资源企业或大型工业企业富集的地区、园区,尝试在市政电网的基础上,引入Direct PPA(或称Corporate PPA)模式,允许IPP项目将其交易对手从国家电力公司变成具备支付能力的企业客户等,投资标的从并网的公用事业变为私营可离网(也可并网)的专属电站。
二是开发离网、微网光伏项目。鼓励投资、援助相结合,为电网普及较差的城市远郊、农村地区建设离网或微网光伏项目,摆脱对国家电力公司电网规划和投资的依赖,实现更多人口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电力可及。
三是为现有新能源项目增改储能项目。未来可与各国的国家电力公司、发电商或用电客户探讨基于现有已建成的光伏、风电项目开展电化学或其他形式的储能设备改扩建。探索更多渠道的融资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融资能力。充分利用DFI(开发银行或发展金融)的混合式融资。世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多边机构在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中扮演了重要作用,通过混合式融资来提升项目增信、缓释风险以及撬动私人投资。
此外,外资银行如德意志银行的“全球能源转型上网电价计划”,对非洲地区亦有支持较低利率的专项贷款。企业还可积极开拓绿色债券融资,降低融资成本,缓和投资企业的融资压力。
[作者孙磊、杨林、白红春工作单位: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廖原工作单位: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